-
山东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前两月营收突破2400亿元
今年以来,山东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重组、落实降成本政策及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山东省地方国企营收与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多领域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展现出经济复苏的韧性与活力。 一、主要财务指标实现双增长 2024年1至2月,山东省796户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2449亿元,同比增长46.45%;已交税费136亿元,同比增幅达48.35%。利润总额显著提升至9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1.7亿元,反映出企业经营效率的持续改善。 二、重点行业拉动效应突出 在制造业领域,煤炭、通信电子、钢铁等六大行业贡献显著。以工程机械为例,中国重汽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山东重工集团营收增幅更高达94%,主要受益于基建项目开工需求释放。服务业中,金融、航空运输等现代服务业增速领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成本管控成效显现 山东省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营业成本率同比下降2.86个百分点至97.75%。其中制造业成本率降至97.08%,降幅达3.35个百分点,为利润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负债结构动态调整 截至2月末,山东省地方国企资产规模达4.03万亿元,资产负债率同比微升0.44个百分点至69.23%。改革重组后的省属企业负债率为73.08%,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通过战略重组优化了长期债务结构。 五、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深化 济南、青岛等城市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周边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烟台化工、潍坊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通过产业链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六、政策赋能激发市场活力 山东省实施的减税降费、科技创新补贴等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同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为国企提质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山东省正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业态培育。下一步将重点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为全国稳增长大局贡献山东力量。
2025-08-19
-
山东国企债转股突破千亿大关 济南钢铁业加速去杠杆
山东省属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实现招商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其中山东钢铁集团与金融机构最新签署的260亿元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全省国企去杠杆进程进入加速阶段。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高负债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制约,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背景与实施路径 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明确将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七条降杠杆核心途径之一。山东省随即启动试点,首单落地项目为山东能源集团与金融机构合作的210亿元债转股方案,开创省级国企债务重组新模式。 二、重点企业合作进展 山东黄金集团、兖矿集团等五家省属国企先后与多家银行达成协议,累计规模达1070亿元。山东钢铁集团最新签约项目采用"直接投资+债务置换"模式,预计可使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约10个百分点,合作期限设定为5年以上浮动周期。 三、双赢效应显现 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年均财务成本降低约2-3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利润指标由负转正。金融机构方面,通过股权结构化设计,相关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下降0.8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四、风险防控机制 所有项目均设置动态估值调整条款,当企业年化收益率低于约定标准时,金融机构可启动股权回购程序。监管机构要求每季度开展压力测试,确保转股价格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 五、行业示范意义 济南作为山东钢铁主业聚集地,其成功案例为全国重工业城市提供参考。该模式既保持国有控股地位不变,又通过引入市场化定价机制,实现资本结构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 六、未来推进方向 山东省计划将债转股范围扩展至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探索债转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2025-08-19
-
山东即墨花边与周村古商城等5项目获文化部重点扶持
在文化部产业司公布的2015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中,山东省凭借即墨花边设计提升及技术改造、周村古商城四合院文化旅游等5个优质项目成功入选,入选数量与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此次入选项目将获得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倾斜,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全国遴选背景 2015年文化部产业司启动的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建设,旨在挖掘具有地域代表性、市场潜力的文化项目。全国66个入选项目涵盖传统工艺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通过专家评审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支持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标杆性项目。山东省5个项目脱颖而出,反映其在文化资源转化与产业创新上的显著成效。 二、山东入选项目特色与价值分析 即墨花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设计提升项目聚焦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周村古商城则以明清建筑群为基础,打造沉浸式四合院文化体验区,推动文旅消费升级。此外,山东其他3个项目分别涉及陶瓷创新、海洋文化展示和农耕文化传承,形成多元产业矩阵。 三、政策扶持与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根据文化部政策,入库项目将优先获得技术指导、品牌推广及资金支持。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倾斜,预计为山东相关项目提供超过数千万元的直接资助,并撬动地方配套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入。例如,周村古商城项目已吸引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联合开发文创衍生品。 四、经验借鉴与未来发展方向 山东此次入选项目均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强调“保护与开发并重”。即墨花边项目建立产学研基地,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周村古商城引入现代运营模式,实现历史街区活态保护。下一步,山东计划将成功经验复制至鲁绣、黑陶等特色领域,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效益。 此次国家级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山东特色文化产业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传统文化遗产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全国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2025-08-19
-
山东青岛推出"两停一减一转"新政助力企业减负增效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青岛近期实施"两停一减一转"降费新政,通过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这项政策是山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显著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对促进招商引资和实体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政策核心内容包含四项关键调整。自2017年起,青岛全面停止征收地方水库移民扶持基金,该基金原用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同步取消的还有道路清障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改由具备资质的社会机构提供有偿服务。 二、涉企收费方面实现实质性减负。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标准下调50%,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市场主体,征收比例从1%降至0.5%。内河船闸过闸费完成性质转变,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调整为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规范了收费管理方式。 三、政策实施形成多重积极效应。经测算,仅水利建设基金减征一项,每年可为青岛企业减轻负担约数亿元。收费性质的转变明确了政府与市场边界,道路清障等公共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了效率,船闸过闸费定价机制更趋透明合理。 四、改革体现精准施策特点。政策设置三年半执行期限,既保证政策连续性又预留调整空间。各市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收费标准,如青岛对普通公路清障服务采取分级定价,充分考虑了地区差异性和企业承受能力。 五、配套措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青岛财政部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设立企业投诉举报通道。同步推进"互联网+监管",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政策实施效果,及时解决执行中的新情况。 这项改革是青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举措,通过降低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未来还将动态调整收费目录清单,建立收费政策评估机制,持续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2025-08-19
-
山东深化政府采购改革 省级集采目录精简510余项
山东省近期出台新规,对省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进行系统性优化调整,通过简项放权、提升效能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此次改革将大幅缩减采购目录范围,赋予预算单位更高自主权,同时创新设定采购限额标准,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一、采购目录结构性精简 山东省对现行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进行动态调整,2024年度目录较往年减少510余个品目,重点剔除卫星通信设备、雷达导航设备等采购频次低、专业性强且单笔金额较高的项目。通过分类施策,将更多采购权限下放至基层单位,实现从"管过程"向"管结果"转变。 二、采购自主权显著提升 省级服务类分散采购限额标准从20万元上调至100万元,创全国省级标准新高。货物与服务类公开招标限额同步由120万元提高至160万元,并首次建立品目最低自行采购标准。这些调整使预算单位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采购方式,减少审批环节。 三、采购机制效能优化 新政策通过"双限额"管理强化主体责任,对通用类品目维持集中采购,对专用设备等品目实施差异化管控。同步推行电子化采购平台建设,实现采购计划备案、合同签订等全流程线上办理,平均办理时限压缩30%以上。 四、监管体系同步升级 在放权的同时,山东省建立"采购预算-执行-支付"全链条监管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对异常交易实时预警。对涉及重大民生项目保留公开招标刚性要求,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此次改革是山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精准赋权与智慧监管相结合,既减轻了市场主体参与政府采购的制度性成本,也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后续将配套出台操作细则,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2025-08-19
-
山东省全面推行公务用车新能源化 加速绿色政务转型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背景下,山东省近期出台新规,要求省级机关及公共机构更新公务用车时全面采购新能源汽车。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公共领域示范效应,带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改善,同时配套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出行提供保障。 一、政策核心:公务用车新能源化全覆盖 山东省明确要求,除特殊作业需求外,所有省级单位公务用车更新均需采购新能源汽车。该政策源于省级机关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专题会议决议,标志着山东省成为全国首批在公务用车领域实现新能源全替代的省份之一。政策实施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已同步调整公务用车配备计划,将新能源车型纳入强制采购目录。 二、基础设施:充电网络全域布局提速 为匹配车辆更新需求,山东省重点推进充电设施"三位一体"建设: 1. 办公区域配套:在省级机关集中办公区新建智能充电桩,实现单位内部充电全覆盖; 2. 公共区域拓展:在交通枢纽、政务服务中心等场所建设公共充电站; 3. 住宅区覆盖:推动机关家属区充电设施改造。目前全省已建成261个充电桩,投放120辆新能源公务车,后续将按"桩站先行"原则持续扩容。 三、产业联动:培育新能源汽车生态圈 政策实施将产生多重效应: 1. 刺激市场需求:预计每年新增公务新能源车采购量超千辆; 2. 带动技术升级:引导车企研发适应公务场景的专用车型; 3. 促进模式创新:推广分时租赁等集约化用车方式,已启动省直单位新能源汽车共享试点。 四、长效机制:政策保障与考核并重 山东省建立"双目标"管理机制: - 将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纳入机关节能减排考核指标 - 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月度调度制度 同步完善配套政策,包括充电电价优惠、专用号牌管理等措施,形成"车-桩-网"协同发展体系。 此次改革彰显山东省通过政务系统先行先试,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的决心。随着政策落地,不仅将减少公务用车碳排放,更将为全社会新能源应用树立标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5-08-19
-
山东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模式
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多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该政策聚焦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资源,构建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现代农业组织联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构建多元协同发展新格局 文件明确要求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协作机制。在寿光蔬菜产业基地,已有企业牵头组建产销联合体,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及销售服务,带动周边200余个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实现亩均收益提升。这种模式强化了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二、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 政策提出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高效流动。江苏省常熟市试点"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公司"模式,农户以承包地入股获得保底分红,联合体整合碎片化耕地发展智慧农业。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信贷产品,对联合体成员执行优惠利率,解决融资难问题。农业科研院所与联合体共建实验室,近年已转化果蔬新品种17个。 三、完善利益分配长效机制 通过股权合作、订单收购等联结方式,确保各方共享增值收益。广东省湛江市某水产联合体实行"二次分红"机制,龙头企业除按合约价收购外,还将加工利润的30%返还养殖户。部分联合体探索交叉持股,家庭农场以设备折价入股加工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培育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政策支持联合体创建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新疆昌吉州小麦联合体统一质量标准,打造面粉精深加工产业链,开发专用粉等高价值产品。数字化应用成为新趋势,部分联合体建立产销大数据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该政策的实施将加速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各地正结合特色产业制定配套措施,预计未来三年培育省级示范联合体超500个,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2025-08-19
-
山东探索国资监管新路径 鲁信国投领衔资本运营改革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以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突破口,通过优化三层监管架构推动政企分离,为全国国资体系创新提供了重要样本。这一改革不仅强化了招商引资的市场化导向,更通过鲁信集团和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的试点转型,激活了省属国有企业的内生动力。 一、改革背景与顶层设计 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近年来持续推动国资监管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2020年国家出台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山东率先将18家省属国企纳入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框架,构建“国资委—资本平台—实体企业”三层架构。此举旨在剥离行政化职能,赋予企业更大经营自主权。 二、两类平台差异化定位 鲁信集团改组为资本投资公司,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通过基金运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转型为资本运营公司,专攻存量资产整合与价值提升。两类平台功能互补,形成“投资+运营”双轮驱动模式。据公开资料显示,试点企业资产周转率较改革前平均提升12%。 三、监管模式创新实践 山东省国资委将原直接管理的70余项审批事项压缩至30项,重点强化章程制定、收益考核等宏观监管。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法人治理结构行使股东权利,下属企业董事会实现外部董事过半。这种“放管结合”机制使决策链条缩短40%,混改项目落地周期平均减少60天。 四、市场化经营机制突破 试点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鲁信集团下属21家子公司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2022年发行全国首单省级AMC纾困债。改革后省属国企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提升至34%。 五、改革成效与示范意义 通过三年实践,山东省属国企利润总额年均增速达9.8%,高于全国省级监管企业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这种“山东模式”已为多个省份借鉴,其核心在于厘清监管边界:国资委负责规则制定,资本平台专注资本运作,实体企业强化市场竞争。未来山东计划将试点经验扩展至文化、交通等领域,进一步释放国有资本潜能。
2025-08-19
-
山东潍坊创新财政支持举措助力合作组织破局融资困境
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潍坊市近期推出系列财政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强化财银联动等招商引资创新机制,着力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这些措施将有效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专项扶持资金实现全覆盖 2024年起,潍坊市本级及所辖县区财政同步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升级和品牌培育。资金规模实行年度动态增长机制,其中市级财政首期投入较往年增长30%,并明确要求县级配套比例不低于40%。 二、构建"政银担"协同融资体系 针对合作组织抵押物不足问题,潍坊市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池,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协议。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增信等方式,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综合成本控制在5%以下。2023年试点区域数据显示,相关贷款审批时效平均缩短15个工作日。 三、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在寿光蔬菜产业集聚区,推出"专项债+供应链金融"组合工具,允许龙头企业以其信用为关联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目前已有7个核心产区实现产销订单与信贷资金精准对接,带动周边200余家合作社获得授信支持。 四、强化示范社梯度培育机制 市级农业部门制定星级评定标准,对获评三级以上的示范社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同步建立动态监测系统,重点跟踪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投入产出比不低于1:3。 五、拓展多元化增收渠道 鼓励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在寒亭区试点中,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合作社年均增收12万元,财政补助占比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 六、优化税收减免服务流程 全面推行"即征即退"办税机制,对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项目所得免征增值税。税务部门设立绿色通道,确保优惠政策48小时内兑现到位,2023年累计减免税费超6000万元。 七、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 开发全省首个合作组织财政补贴申领系统,实现项目申报、审核、拨付全流程线上办理。平台整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自动校验申报主体资质,资金拨付周期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 八、完善人才培训投入机制 市级财政每年单列500万元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养合作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在诸城市建立的实训基地,已开展专题培训37场次,参训人员财务管理合规率提升至92%。 九、健全跨区域协作机制 推动青潍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建立财政扶持政策异地互认制度。允许注册在示范区的跨市域合作组织同等享受当地财政补贴,目前已促成16家合作社达成联合采购协议。 这些政策实施后,潍坊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平均运营资金充足率预计提升18个百分点,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约8000元。通过系统性财政支持体系的构建,正逐步形成可复制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经验。
2025-08-19
-
山东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赴东营调研指导企业转型升级
近日,山东省科技部门组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专家团队赴东营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当地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果,并就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此次调研旨在推动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实地走访重点企业把脉信息化建设 专家组先后调研了东营市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涵盖橡胶轮胎、电梯制造等领域。在企业生产现场,专家团队详细观摩了智能生产线运行情况,了解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进展,并与技术人员就数据采集、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展开交流。其中,某轮胎企业通过MES系统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的案例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二、专题研讨破解数字化转型难题 在座谈会上,企业代表反映了人才短缺、标准不统一等共性问题。专家指出,传统制造业需建立分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议依托行业协会推动跨企业数据互通。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压力,专家组提出可优先实施模块化改造方案,分阶段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三、把准方向明确产业发展路径 调研总结会上,专家团队充分肯定东营市以标杆企业带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成果,强调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重点培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招商引资方面,建议围绕智能制造服务商开展精准招商,完善本地化技术服务生态。 四、政策支持助推制造业能级提升 东营市相关部门表示,将充分吸纳专家组意见,在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当地已启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通过建设示范园区、举办对接活动等方式,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程。
2025-08-1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